时间: 2025-04-30 16:18:52
最后更新时间:2025-04-30 16:18:52
掩骼埋胔 是一个汉语成语,由四个字组成:掩、骼、埋、胔。字面意思分别是:
基本含义是指掩埋死者的遗骨和腐肉,通常用来形容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。
在文学中,掩骼埋胔 常用于描述战争、灾难后的场景,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的尊重。在口语中,这个成语较少使用,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。在专业领域,如考古学、历史学中,可能会用来描述古代对死者遗骸的处理方式。
同义词:
反义词:
掩骼埋胔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,源自*古代对死者遗骸的处理方式。在古代,人们认为妥善处理死者遗骸是对死者的尊重,因此形成了这一俗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。
在传统文化中,掩骼埋胔* 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。在古代战争或灾难后,人们会进行掩埋遗骸的仪式,以示对死者的哀悼。这种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。
掩骼埋胔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一种庄重、哀伤的情感反应。它让人联想到战争、灾难后的悲惨场景,以及人们对死者的深切哀悼和尊重。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时的用词选择。
在现实生活中,掩骼埋胔 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,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,如纪念活动、历史教育中,可能会被提及,以强调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悼。
在诗歌中,可以这样使用:
战火熄灭,星光黯淡,
掩骼埋胔,哀思绵延。
黄土之下,英魂安眠,
岁月流转,敬意不变。
结合图片,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场后人们掩埋遗骸的场景,画面中的人们神情庄重,动作小心翼翼。结合音乐,可以选择一些哀伤、庄重的古典音乐,如巴赫的《哀歌》,来增强这种情感氛围。
在不同文化中,对死者遗骸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。例如,在西方文化中,葬礼和墓地通常更加公开和纪念性,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,对遗骸的处理可能更加注重尊重和隐私。掩骼埋胔 这个成语更多体现了**古代的文化特色。
掩骼埋胔 这个成语深刻体现了古代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,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词汇量,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。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,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。
骨枯曰骼,肉腐曰胔。
方春戒节,赈济乏厄,~之时。
1.
【掩】
(会意。从手,从奄,奄亦声。本义:遮蔽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掩,敛也。小上曰掩。 、 《仪礼·士丧礼》。注:“裹首也。”-掩练帛,广终幅。 、 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-掩薄草渚。 、 《周髀算经》-空正掩日。 、 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-掩口胡卢而笑。 、 清·方域《壮梅堂文集》-掩其上哉。 、 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-手巾掩口。 、 唐·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-势拔五岳掩赤诚。
【组词】
掩圹、 掩心、 掩土、 掩面、 掩著
2.
【骼】
(形声。从骨,各声。本义:禽兽之骨。引申为“人或动物的骨骼”)。
骨头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骼,禽兽之骨曰骼。 、 《埤苍》-骼,腰骨也。 、 《礼记·月令》-掩骼埋胔。
3. 【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