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-04-28 14:08:12
最后更新时间:2025-04-28 14:08:12
漏失:指事物在传递、处理或保存过程中未能完全保留或传递,导致部分内容或物质的丢失。
漏失的词源较为直接,由“漏”和“失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表示“泄漏”和“失去”。在古代文献中,漏失多用于描述物质的泄漏,随着语言的发展,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。
在现代社会,漏失常常与管理不善、技术故障或人为失误相关联,反映了社会对效率和完整性的重视。
漏失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,如遗憾、失望或担忧,因为它通常意味着不完整或损失。
在个人生活中,漏失可能发生在丢失重要文件、错过重要信息或遗失珍贵物品时,这些经历往往让人感到焦虑和懊悔。
在诗歌中,可以将漏失比喻为时间的流逝或记忆的遗失:
时间的沙漏中,记忆的珍珠漏失, 在岁月的长河里,渐渐消逝。
漏失可以联想到水滴从容器中漏出的画面,或是钟表滴答声中时间的流逝。
在英语中,漏失可以对应为“leakage”或“loss”,在不同文化中,对漏失的关注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。
漏失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,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和语境中。了解其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概念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,掌握这类词汇的细微差别和应用场景,对于提升语言能力至关重要。
1.
【漏】
(形声。从水,屚(lòu)声。本义:漏壶的简称。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马稚暨妻张氏墓志》-漏尽钟鸣,箭驰风追。 、 《说文》。按:这就是铜壶滴漏的“漏”。-漏,以铜受水,刻节。 、 《文选·左思·魏都赋》-晷漏肃唱。 、 《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》-漏刻,谓以筒受水,刻节,昼夜百刻也。
【组词】
漏下、 漏永更长、 漏尽钟鸣、 漏夜、 漏板、 漏刻
2.
【失】
(形声。从手,乙声。表示从手中丢失。小篆字形。本义:失掉;丢失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。段注:“在手而逸去为失。”-失,纵也。 、 《易·晋》-失得勿恤。 、 《礼记·礼运》。注:“犹去也。”-故人情不失。 、 《礼记·表记》。注:“失其容止之节也。”-君子不失足于人。 、 《周礼·师氏》。注:“失,失礼者也。”-掌国中失之事。 、 魏泰《东轩笔录》-塞翁失马,今未足悲。 、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-失道者寡助。 、 《资治通鉴》-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 、 《孟子·告子上》-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【组词】
失状、 失脱、 失国、 失鉴、 失瞻、 失翁马、 失民、 失本、 失正、 失名、 失合、 失偶、 失鹿、 失道、 失众、 失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