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-05-01 07:38:25
最后更新时间:2025-05-01 07:38:25
散官:在**古代官制中,散官是指没有固定职务和实权的官职,通常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衔,用以表彰个人的功绩或资历。散官不参与实际的政治或行政管理,其地位和待遇主要取决于官阶的高低。
“散官”一词源于**古代的官制,最早见于汉代,后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散官的种类和等级逐渐增多,但其本质特征——无实权和荣誉性——始终未变。
在**古代社会,散官制度体现了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等级性。它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认可,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。散官的存在使得官员即使退休或不再担任实际职务,仍能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待遇。
提及“散官”,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场的复杂和官僚体系的繁琐。它也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荣誉体系的思考,以及对个人在社会中地位和角色的反思。
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历史书籍时,我经常遇到“散官”这一概念,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制的复杂性和官员的社会地位。
在创作历史小说时,我可能会将“散官”这一概念融入故事情节中,描述一个虽有官衔但无实权的人物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和应对。
想象一个古代官员穿着华丽的官服,但站在一旁无所事事,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“散官”的形象。
在其他文化中,类似的概念可能是“荣誉头衔”或“名誉职位”,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。
通过对“散官”这一词汇的学*和分析,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官制的复杂性和官僚体系的特点。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,也为我在语言表达和创作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。
1.
【散】
(本义:分散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散,杂肉也。 、 《后汉书·华陀传》-漆叶青黏散。谓药,石为屑杂和也。 、 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注:“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。”-散木也。 、 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-于是从散约败,争割地而赂秦。 、 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-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。
【组词】
乌云散了;四散、 散盘、 散走、 散佚、 散没、 散众、 散亡、 散叛、 散流、 散涣
2.
【官】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从“宀”(mián), 以冖覆众,则有治众的意思。本义:官吏,官员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官,吏事君也。 、 《礼记·明堂位》-有虞氏官五十,夏后氏官百,殷二百,周三百。 、 《礼记·王制》-任官然后爵之。 、 《礼记·曲礼》-在官言官。 、 《礼记·祭法》。注:“官师:中士、下士也。”-官师一庙。 、 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-举不失选,官不易方。 、 明·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-公一女,嫁为畿辅某官某妻。 、 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-此物故非西产,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。
【组词】
文官;武官;京官;地方官;清官;贪官;军官;教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