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-05-04 05:15:51
最后更新时间:2025-05-04 05:15:51
“画地刻木”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“在土地上画图,在木头上雕刻”,通常用来比喻做事非常认真、细致,或者形容对某事非常执着、一丝不苟。
在文学作品中,“画地刻木”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特点,如某人对待工作或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。在口语中,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做事过于细致,甚至到了有些过分的程度。在专业领域,如木工、雕塑等,这个词汇可以形容工匠对作品的精细雕琢。
同义词: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、细致入微 反义词:马虎大意、粗枝大叶、敷衍了事
“画地刻木”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模糊,可能是由古代工匠在木头上雕刻图案的行为引申而来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态度,强调其细致和认真。
在**传统文化中,工匠精神被高度推崇,因此“画地刻木”这个词汇也体现了对精细工艺和严谨态度的尊重。在现代社会,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工作中追求卓越、注重细节的人。
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欣赏,因为它代表了专注和坚持的精神。联想上,我会想到那些在艺术和工艺领域默默耕耘的工匠们,他们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。
在我的生活中,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,他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可谓是画地刻木,每一个错误都会详细指出,并给出改进建议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,也让我在后来的学*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。
在诗歌中,我可以这样使用: “画地刻木,雕琢时光, 每一笔,每一刀,皆是心血流淌。 岁月静好,匠心独运, 在平凡中,铸就不凡。”
视觉上,我会联想到一位工匠在昏黄的灯光下,专注地在木头上雕刻,每一刀都显得那么有力而精准。听觉上,我会想象木屑落地的沙沙声,以及刀刃与木头摩擦的细微声响。
在英语中,类似的表达可能是“meticulous”或“fastidious”,它们都强调了对细节的高度关注和精确性。然而,“画地刻木”这个词汇更具有形象性和动作性,能够更生动地传达出对工作的执着和精细。
通过对“画地刻木”这个词汇的深入学,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,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上的丰富内涵。这个词汇不仅是对行为的描述,更是对精神和态度的赞扬。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,我将更加注重词汇的精确使用,以更好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情感。
盖画地刻木,昔人所恶。丛棘既累,于何可闻?
1.
【画】
(会意兼指事。金文。上面是“聿”(yù),象以手执笔的样子,是“笔”的本字;下面象画出的田界。整个字形,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。本义:划分,划分界线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画,界也,象田四界,聿所以画之。 、 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-画为九州。 、 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-画壄分州。
【组词】
画野分疆、 画土分贡、 画地、 画界
2.
【地】
(形声。从土,也声。本义:大地)。
同本义,与“天”相对。
【引证】
《春秋·元命苞》-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。 、 《尔雅·释地》-土乙力为地。 、 《管子·形势解》-地生养万物。
【组词】
落地;天地;地角、 地宫、 地府、 地脉、 地遁
3.
【刻】
(形声。从刀,亥声。本义:雕刻,在木头上雕刻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刻,镂也。 、 《尔雅·释器》-金谓之镂,木谓之刻。 、 《礼记·哀公问》-器不刻镂。 、 《左传·庄公二十四年》-二十四年春,刻其桷,皆非礼也。
4.
【木】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树木形。上为枝叶,下为树根。“木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从“木”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。本义:树木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木,冒也。冒地而生。东方之行,从草,下象其根。 、 《白虎通》-五行,木之为言触也。阳气动跃,触地而出也。 、 《春秋繁露》-木者,春生之性。农之本也。 、 《管子·权修》-一树十获者木也。 、 《庄子·山木》-庄子行于山中,见大木,枝叶盛茂。 、 《孟子·尽心上》-舜之居深山之中,与木石居,与鹿豕游。 、 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-草木之花。 、 明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-鸟兽木石。 、 《墨子·公输》-宋无长木。 、 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-或在木杪。
【组词】
花木、 木石、 木化石、 木芽、 木表、 木披、 木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