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-04-30 07:59:07
最后更新时间:2025-04-30 07:59:07
功利主义(Utilitarianism)是一种伦理学理论,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其产生的后果,特别是它们带来的幸福或快乐的总量。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是“最大幸福原则”,即一个行为被认为是正确的,当且仅当它能够产生最大的总体幸福。
功利主义一词源于18世纪的英国,由哲学家杰里米·边沁(Jeremy Bentham)和约翰·斯图亚特·密尔(John Stuart Mill)等人发展。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描述一种强调实际效果和结果的伦理学观点。
在现代社会,功利主义常常与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,因为它强调个人利益和效率。然而,它也受到了批评,因为它可能导致忽视道德原则和长期后果。
功利主义可能引起一种冷酷和计算的情感反应,因为它似乎忽视了人的情感和道德直觉。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。
在商业决策中,我曾遇到过功利主义的考量,即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而牺牲了员工的福利。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提高了利润,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员工的忠诚度。
在诗歌中,功利主义可以被用来描绘一个冷漠的世界,其中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,没有真正的情感联系。
功利主义可能让人联想到繁忙的都市生活,人们匆匆忙忙,只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。这种场景可以通过快节奏的音乐和拥挤的街道图像来表现。
在不同的文化中,功利主义的接受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。例如,在一些东方文化中,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可能被认为比个人利益更为重要。
功利主义是一个复杂的伦理学理论,它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。了解功利主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伦理决策,还能帮助我们在个人和职业生活中做出更加平衡和负责任的决策。
1.
【功】
(会意。从力,工声。“工”亦兼表字义,表示用力从事工作。本义:功绩,功业;功劳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功,以劳定国也。 、 《周礼·司勋》-国功曰功。 、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-欲诛有功之人,此亡秦之续耳。 、 《荀子·劝学》-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 、 《战国策·赵策》-位尊而无功,奉厚而无劳,而挟重器多也。
【组词】
功誉、 功行、 功化、 功成名就
2.
【利】
(会意。从刀,从禾。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。本义:刀剑锋利,刀口快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说文》-利铦也。 、 《易·系辞》-其利断金。 、 《老子》-国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 、 《荀子·劝学》-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 、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-兵革非不坚利也。
3.
【主】
件,桩。
【引证】
《儒林外史》-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,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。
灌入 同: 注
【引证】
《荀子》-主量必平,似法。
4.
【义】
(会意。从我,从羊。“我”是兵器,又表仪仗;“羊”表祭牲。本义:正义;合宜的道德、行为或道理)。
同本义。
【引证】
《墨子·公输》-义固不杀人。 、 、 《孟子·告子上》-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 、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-引喻失义。 、 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-度义而后动。 、 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-燕赵之君,始有远略,能守其土,义不赂秦。(义,坚持正义。)
【组词】
丈义、 义断恩绝、 义不容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