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5-05-04 01:14:22
最后更新时间:2025-05-04 01:14:22
词汇“校责”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,它可能是“学校责任”的简称,或者是特定教育领域中的术语。由于该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,以下分析将基于“学校责任”这一概念进行。
“校责”可以理解为学校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。这包括确保教育质量、学生安全、道德教育、学术诚信等方面。
“校责”一词可能是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专业化和管理精细化而出现的词汇。它强调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责任和义务。
在**,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,校责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。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。
提到校责,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责任、义务、教育公平等正面情感,也可能引发对学校管理不善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担忧。
在日常生活中,校责的概念可能体现在家长对学校的期望、学生对学校的信任以及社会对教育系统的监督中。
在诗歌中,可以将校责比喻为守护学生梦想的灯塔,在故事中,可以描绘一个学校如何通过履行校责来改变学生的生活。
视觉上,校责可能让人联想到学校建筑、教室、图书馆等场景;听觉上,可能是学校铃声、学生朗读声、教师讲课声等。
在不同文化中,学校责任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,但核心都是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福祉。
校责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概念,它提醒我们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保护者。在语言学*和表达中,理解和运用校责这一概念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社会责任。
1.
【校】
(形声。从木,交(jiào)声。(jiào)本义: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)。
学堂,学校。
【引证】
《集韵》-校,教学之宫。 、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-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。庠者,养也;校者,教也;序者,射也。 、 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。注:“郑国谓学为校。”-郑人游于幺校。 、 《汉书·平帝纪》-郡国曰学,县、道、邑侯国曰校。 、 《孟子》-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伦也。
【组词】
校序、 校室、 校学
2.
【责】
欠别人的财物 同: 债
【引证】
《周礼·小宰》。司农注:“称责,谓贷子。”-听称责以傅别。 、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-薄敛已责。 、 《管子·轻重乙》-使无券契之责。 、 《汉书·淮阳宪王钦传》。注:“假贷人财物未偿者。”-博言负责数百万。 、 《书·金滕》-是有丕子之责于天。 、 《左传·桓公十三年》-宋多责赂于郑。 、 《战国策·齐策》-谁习计会,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? 、 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-岁竟,此两家常折券弃责。